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建设>>地理科学>>正文

安顺学院地理专业“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0年11月29日 14:51  点击:[]

 

一、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概况

内容要点:专业方向和定位;专业创办时间;专业办学规模(现有班级、学生数)。

1993年创建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当年开始招收地理教育专科学生,之后每年都连续招生;到2000年,与贵州教育学院地理系联合,开展地理本科函授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2002年地理系更名为环境资源系,仍然以招收地理教育专业学生为主; 2006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更名为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2007开始招收师范类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学生。

建系以来,地理专业已经走过了快20个年头,右边这张曲线图是地理系创建以来,地理专业历年的招生规模。前十年,我们的招生规模一直控制在40人左右,1997年招生达到80人,其中40人为黔西南州教育局委托培养,这也是安顺师专首次面向其他地区招生。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次年招收地理科学本科学生为79人;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均在70人左右。

2.专业办学条件

地理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师生比例为1:17.3;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4人,占70%;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30%。

在年龄结构上,我们的教师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仅为35.6岁,青年教师占到70%,46岁以上教师占10%,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

在学缘结构上,我们的教师多数来自省外大学。211院校为40%,一般大学为45%,985院校为15%。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右边这条曲线反映地理科学专业近几年的专任教师数量,其变化就是我们各年引进的教师数。近三年,地理科学专业共引进了6位老师,其中博士1人,硕士5人,这6位老师均来自省外重点大学。

在加大引进力度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教师的培训,这张表是我们近年来教师的培训情况。我们一直鼓励老师们提高学历学位,近两年,就有两位老师分别考到中国农大和四川农大攻读博士,今年又有两位老师报考博士研究生。

2009年重新修订了培养方案,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地理教师和地理科学工作者,毕业后主要在中学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也能从事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新修订的方案能够更好地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的提高及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为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增加了“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等课程,并选择条件成熟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

在教材的使用上,地理科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规划的重点教材,这三类教材在教材使用中超过90%。

教材建设与教学成果方面, 近几年来,地理科学专业老师主(参)编的教材5部,均用于教学中,学生反响较好。

近三年来,地理科学专任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研究成果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发表论文20余篇,人均1.2篇/年,主(参)编出版著作、教材2部。

地理科学专业现有天文观测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自然地理基础实验室等,能满足实验实践教学需要。

不断加大实验室投入,切实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6万元,且逐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比例达10%以上。

图书资料。资料由学校图书馆藏书和专业资料室藏书组成目前,有专业图书4.1万册,专业期刊100多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3.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与困难

过去的五年,地理科学专业综合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学科专业明显改善,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在全系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申报了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三个本科专业,配合学校成功完成了学士学位授予点评估的工作。资环系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专业发展初具规模,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正式招收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经过16年的建设与发展,资环系现已拥有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本科)。初步形成了基础较雄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科结构合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发展格局。现正在积极申报环境工程(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经过五年的发展,资环系现有教学与研究人员23人,其中硕士生18人(其中在读硕士3人),博士2人(在读),本科4人;从职称角度看,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9人;安顺学院学术带头人1人,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教学与研究人员学缘、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教学科研团队。

“十一·五”期间,资环系教学、科研都取得较好成绩。教学方面,获教改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专业教材2部。科研方面,坚持“立足安顺、面向经济建设、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研究方针,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二)初步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

地理科学专业注意依托地方特点,建设特色学科。地理科学和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既受学科自身条件的制约,也与学科环境和相关专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贵州天然的喀斯特环境给自然地理以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区域与人文地理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则以安顺独特的屯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学科发展得到长足的进步。

除此之外,资环系还注意大力创新学科体系一体化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代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不可能仅依靠地理科学专业人员去解决,更多地要依靠具备地理科学素养的相关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这样既可以促进相关专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与适应能力的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今后发展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创造了条件。经过广大教职工的不断努力和创新,资环系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独具特色。根据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为适应专业发展前沿的需求与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学科专业课程自身的系统性以及与整个专业课程的衔接,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

目前,资环系学科展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办学层次还较低。在办学层次方面,本学科目前虽设有相应的本科专业,教学与科研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受到学校总体发展情况的制约,目前还没有硕士点,不能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成为学科地位的提高和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提高办学层次对本学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本学科近期努力的方向。

2.师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师资队伍方面,虽然我系本学科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但还是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缺乏国家级、省级的学科带头人。由于学科专业的迅速发展,应用方向不断拓展,对师资专业结构的要求日益提高,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研究方向的师资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中,人文地理学类、环境工程类、地质类师资还存在缺口,初步估计还需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8~10人。

3.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在科学研究方面,尽管我系本学科的教学研究经费逐渐增加,科研实力在增强,科技成果在增多,但研究经费还不足,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几乎是空白,标志性成果有待增加。三个研究方向中,高水平研究成果仍薄弱,科研层次有待提高。争取国家、省级重大课题,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与论著,进一步强化相应研究方向在国内、省内的地位,仍是面临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本学科学术团队有待进一步整合,当前学术成果集中于个别研究人员,研究力量尚需强化整合,各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和梯队的联合攻关组合优势还未有效发挥。

4.设备条件较差。在硬件设施方面,本学科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科研设备条件还比较缺乏,还需争取多方面的投资和重点援助资金,加大力度增加设备投入,扩充图书资料,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科研的信息化水平。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学科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改造,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体现教育思想更新,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特色的形成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基本思路

20余年的历史积淀、数位地理学者的努力,使得地理科学专业在教师队伍、科研业绩、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在学校占有特殊地位。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理科学专业面临新的历史使命,机遇与挑战并存。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制定本专业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科研与教育、生产相结合,强化市场意识,注重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贵州省科技进步,推动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

1、遵循“立足黔中,融入贵安,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重视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制订专业设置方案与申报新专业时充分听取地方人事、劳动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2、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确保新上专业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

3、在学校专业整体规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社会适应面广、就业率高、社会效益好、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专业。

4、以学生出口(升学、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课程要素建设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加强教学条件配置为保障,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5、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专业建设必须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6、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地理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能够胜任中等和高职学校地理教学工作,以及在国土、农业、环保等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地学工作的应用性人才。

四、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与内容

(一)人才培养规格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2)掌握现代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地理教育研究及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应用的最新成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系统融合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并通过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合作培养、2+2(3+1)模式、开放使用、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同时,继续开展“少台套、大循环”教学模式改革和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三)专业规模

 

表1 专业办学规模规划表

年         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办学规模(人)

80

70

70

70

70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努力打造6个左右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在此基础上争取建设1个市级重点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硕士生导师总数达到100-120人,培养10—15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组建3-4个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竞争力强的高水平学术团队;选拔培养10名左右40岁以下青年科研创新带头人,设立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

2.建设内容

专业负责人与教学名师建设。重视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建设,确保每一个重点专业有1~2名优秀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队伍。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既有足够数量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又要有一定比例具有丰富生产管理和业务经验和兼职教师。

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外聘“候鸟型”人才3名

3.具体建设规划

内容要点:详见表2、3、4。

表2 “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人数、职称及分布情况

        年 份

职称(人数)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高 级

1

2

3

4

6

中 级

8

8

8

10

10

初 级

2

2

1

0

0

合 计

11

12

12

14

16

 

 

表3  “十二五”期间外聘兼职人数分布情况

年 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兼职教师(人数)

0

1

3

3

5

 

 表4  “十二五”期间教师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2014年建设具体内容

2015年建设具体内容

外部聘请

兼职教师

3

4

兼课教师

3

8

内部培养

专业带头人

3

5

骨干教师队伍

16

18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教师在国内外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2

4

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培训

4

6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4

6

小计20

(五)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

建成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集教学、实训、科研、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与服务为一体,多功能、综合性校内实训中心3个,实训基地2个,新建和扩建实训(验)室2个。与企业共同规划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项目,共同组织实训实习教学,实现技能教学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充分满足学生实训实习教学需要,使实践教学场所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中心。

根据“以服务求支持,以双赢求稳定”的原则,以服务商丘及豫鲁苏皖结合部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以“技术推广服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与安顺市环保局、安顺市土地管理局等签订协议,新建10个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或实习就业双基地。

通过面向企事业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途径,扩大合作层面,加大合作力度,紧密稳定地结合;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形成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2.建设内容

(1)按照专业群构建和整合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构建专业群实训中心,在校内必须分层次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这是一项重点工作。首先要保证专业群中重点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每个主干课程至少2个实验、实训室,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群实验、实训中心。在校外根据本区域的情况,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形式逐步建立实训基地,可以进行校内、校企合作。

(2)创建模拟仿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开放型、生产型实训中心,同时大力开发虚拟实训中心。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与企(行)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企业文化氛围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训教、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具体建设规划

(1)校内实训(验)室建设

表5  校内实训(验)室一览表

序 号

实训(验)室名称

实训课程

实训项目

建设年度

经费(万)

备注

1

GIS实验室

Mapgis制图、遥感概论

绘图

2013

250

 

2

自然地理实验室

自然地理

标本分析

2014

200

 

3

天文实验室

气候气象学

观察天文现象

2010

50

 

4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六)课程建设

1.建设目标

课程改革与建设通过课程评估和管理 ,促进课程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 ,构建课程建设的纵向体系 ,建成不同层级水平的示范课程 ;多管齐下 ,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单项内容的课程建设 ,增加课程建设的受益面 ,最终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表6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                  单位:个                                

年度

级别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校级

1

1

1

1

1

市级

0

0

0

0

0

省级

0

0

0

0

1

国家级

0

0

0

0

0

 

2.建设内容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整合,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加强课程建设的指导与评估。为了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理科学人才,以“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学校办学定位,提出既面向当前地理工作岗位需要,又兼顾本专业学生发展潜力培养,具有“核心稳定、方向灵活”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根据地理科学基本知识理论体系设置。该课群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能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为了培养学生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后劲不足”,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采取了三个优先策略:基础课程优先策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优先保证其课时安排并配备最好的教学资源。

(2)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首先,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和灵活性,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多样性,讲课、讨论、实习相结合,变单向式教学为双向式教学,实现互动式教学。基本实现电化教学,大部分课时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放映教学光盘,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二是科学性,抓好备课环节,强调讲授的条理、重点、难点,对选定的章节进行备课和讲授方法分析并在教学中实践;三是灵活性,运用启发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活跃;拟定案例以进行课堂讨论并鼓励创新意识;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拟定学生科研题目,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题讨论,布置作业,提倡撰写小论文等,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思维和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变期末整体性考试为分解式和整体式并举的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和阶段性学习内容的考核,平时的作业均记分,成绩考核办法是平时作业成绩、课程论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野外实习成绩的综合。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电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国内相关的网站资源(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等)、兄弟院校的网站和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课后查看资料;利用电化教学资料、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教学。学生获取学习资源途径多,学习兴趣高。最后,合理控制上课学生班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为满足提高学生协作性学习、课堂讨论或辩论、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效果。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纠正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验证理论教学的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它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延续,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整合单一性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积极探索工程性、研究性和个性化实验。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开设与单一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与课程群相对应的实验课,以及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等三类实验课程;要继续探索“少台套、大循环”改革模式,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管理上,要继续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延长开放时间,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配备有工程背景的硕士生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实验开发和实验教学组织。

要继续坚持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道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结合。继续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与企业共同建设一批嵌入式实验室、工作室和研究院,将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合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的实践、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继续鼓励和支持建立校级综合实习基地,把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到同一个单位不同部门实习。

(七)教研科研

内容要点:纵向教研科研立项;横向教研科研立项;教学成果奖;专业论文;教材;多媒体课件;公开发表作品等

到2015年,地理科学专业建设1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1个特色专业,力争建设1个学术创新团队,实现国家级课题零的突破,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横向科研项目10项左右;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左右,科研总经费突破百万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占85%左右。规划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核心论文20篇;获得科研教研成国家5项。

在教材建设方面,出版一批能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教材;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要根据学科与专业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力争到2015年多媒体教学覆盖率达90%以上。

(八)专业群建设

地理科学专业群建设是以地理科学省级重点支持学科专建设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活动,在专业群中起到龙头作用。逐步将地理科学核心专业建设成为院级、省级、部级精品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同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在3~5年时间内就构建起一个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九)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在本规划执行期间,将新建CIS实验室、自然地理基础实验室和环境工程实验室。新实验室的建设既考虑地理本科专业师范类教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等新的非师范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能够满足教师围绕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所开展的科研工作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大学生。

实验室在整体上要适应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体现学科特色和传统优势,为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优质服务。为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基础实验室需要进一步“填平补齐”,将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设计实验统筹安排,淡化验证性实验与演示性实验,强化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做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达到有机统一;第二,专业实验室要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重在开发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努力实现专业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对学生开放、对社会开放);第三,加强特色实验室的建设,如自然地理基础实验室、景观生态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形成特色。

重点建设GIS实验室、自然地理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等。随着学生的增加和实验设备的增加,实验室用房面积必然紧张。我们准备对实验室布局按照课程实验教学需要进行调整, 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实验正常开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吸收有一定教学经验,学历层次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鼓励教师业务进修,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队伍,积极争取增加2-3名实验管理人员。

GIS实验室建设项目

五年总预算:400.5万元。见下表:

2011年,购置台式电脑30台,投影机2台,视频展示台1台,GPS2台等,共计57.4万元。2012年,再购置台式电脑30台,教师电脑4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套等,共计75.6万元。2013年,购置台式电脑40台,绘图仪2台,数码摄像机2台,电子经纬仪1台等,共计87.5万元。到2015年,购置台式电脑80台,绘图仪4台,数码摄像机6台,电子经纬仪4台等,共计180万元。

 

 

 

 

自然地理实验室建设项目

五年总预算:176.249万元。见下表:

所承担的

实验项目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单价

金额

合计

 

 

 

 

176.249

地质实验室

偏光显微镜

59XA

8

1.38

11.04

切割机

YJH-150

4

0.66

2.64

抛光机

PW-1B

4

0.91

3.64

植物标本室

生物显微镜

XSP-2C

15

0.3

4.5

体视显微镜

XYH-3B

15

0.6

9

生物试验台

 

4

1.2

4.8

土壤实验分析室

72型系列分光光度计

7230G

8

0.63

5.04

酸度计

PHS-2

10

0.2

2

旋转蒸发器

RE-52B

10

0.6

6

土壤团粒分析仪

DIK-2012

10

2

20

分析天平

FA1604

15

0.7

10.5

恒温恒湿箱

HSX-150D

10

2.68

26.8

干燥箱

DHG-9013C

8

0.3

2.4

离心机

GY-LDE

8

0.25

2

真空泵

VE245SV

8

0.095

0.76

制图与测量分室

全站仪

BC-27CR

2

0.012

0.024

电子经纬仪

DJD2-C

5

0.34

1.7

光学经纬仪

DJ6-1

5

0.235

1.175

水准仪

DZS3-1

5

0.098

0.49

平板仪

DP-3

5

0.48

2.4

标准制图桌、制图仪器

 

100

0.03

3

宇宙环境实验室

天文望远镜

TQ1-80DS

4

0.169

0.676

高档相机

TX7C

4

0.221

0.884

气象实验分室

动槽式水银气压表

DYM2

10

0.22

2.2

空盒气压表

DYM-3

10

0.12

1.2

气压计

XE66DYM3A

10

0.13

1.3

风向风速仪

FYF1

5

0.195

0.975

轻便风速表

DHM2

5

0.198

0.99

电接风向风速计

m294051

4

0.176

0.704

雨量筒

HD2013

20

0.12

2.4

虹吸式雨量计

SJ1

20

0.3

6

水文与环境实验分室

流速仪

SonTek C20C20

15

0.59

8.85

横式采样器

wi14834

15

0.236

3.54

深水温度计

SWJ73

40

0.098

3.92

透明度板

1300×2000mm

100

0.01

1

水色计

FUC

80

0.078

6.24

大气采样机

QYT-XY2101

8

0.567

4.536

BOD测量仪

α-1 BOD

8

0.09

0.72

COD测量仪

AQ4001

8

0.3

2.4

地貌实验室

筛分机

2YK1225

15

0.507

7.605

航空遥感照片

500x283 32k jpg

200

0.0005

0.1

卫星遥感照片

500x283 32k jpg

200

0.0005

0.1

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

五年总预算:342.38万元。2013年12月底以前,建立水体监测及分析分室与植物分析分室,相关仪器、设备到齐,安装调试完成。2014年12月底以前,建立大气实验分室与水处理分室,相关仪器、设备到齐,安装调试完成。2015年建立环境微生物实验分室与噪声监测分室,相关仪器、设备到齐,安装调试完成。具体费用见下表:

 

所承担的实验项目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单价

金额

 

合计

 

 

 

 

342.38

大气实验分室

大气采样实验

大气采样仪

GS-3B

40

0.24

9.6

大气分析实验

尘埃粒子计数器

KANOMAX

7

4.8

33.6

大气成分分析

1904奥氏

40

0.095

3.8

水体监测及分析分室

COD监测实验

COD消解仪(哈希)

GDYS-20

20

0.45

9

COD测量仪(哈希)

DRB200

15

2.28

34.2

BOD5监测实验

生化培养箱

LRH-250

6

0.78

4.68

真空干燥箱

DZF-6210

4

2.7

10.8

制纯水或超纯水

超纯水机

Ultra pure plus大容量型

4

1.99

7.96

水质监测实验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9600

15

0.86

12.9

大容量双层全温度恒温培养振荡器

ZHWY-2102

4

2.78

11.12

多参数水质监测仪

U-10

4

3.89

15.56

流速仪

LS78

8

0.49

3.92

水处理分室

氧化沟工艺实验

氧化沟工艺(有机玻璃设备)

有机玻璃组装

6

4.5

27

生物滤池实验

生物滤池工艺(有机玻璃设备)

有机玻璃组装

8

5.56

44.48

厌氧塔

实验

厌氧塔工艺(有机玻璃设备)

有机玻璃组装

6

3.56

21.36

噪声监测分室

噪声监测实验

噪声监测仪

HS5633

20

0.15

3

环境微生物实验分室

制纯水或超纯水

超纯水机

Ultra pure plus大容量型

1

1.99

1.99

微生物培养实验

恒温恒湿培养箱

LHS-250CL

6

1.58

9.48

水浴摇床

SHY-100A

6

0.51

3.06

大容量双层全温度恒温培养振荡器

ZHWY-2102

8

2.8

22.4

放置实验药品及冷冻实验

冰箱

三星BCD-252MLVS

4

0.3

1.2

细菌转接实验

无菌操作台

SW-CJ-1CU

5

0.35

1.75

双人单面水平

灭菌实验

立式高压灭菌锅

YXQ-LS-18SI

2

0.65

1.3

细菌观察实验

200万像素高灵敏(荧光)显微镜数字CCD相机/数码目镜

200M203010RCM/RCC

6

1.6

9.6

光学显微镜

XSP-02-640×

30

0.031

0.93

清洗实验玻璃仪器

超声波清洗器1000J智能型

DL-1000J

4

1.6

6.4

植物分析分室

电泳实验

电泳仪

BDY1600

8

0.25

2

多用制胶气电泳槽

Mini-all

20

0.05

1

凝胶图像处理系统

X3(普及型、全自动)

2

4.6

9.2

叶绿素

实验

便携式叶绿素测定仪

SPAD-502

3

1.48

4.44

土壤分析实验

数字式多功能土壤分析仪

TFW-III

5

0.53

2.65

植物养分分析实验

植物养分计

2300G2400G2500G

10

0.2

2

离心实验

超高速离心机

GLW355-1242N

1

10

10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一个由专业负责人与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组织、论证、制订措施与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评估等工作,以增强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

2、建立专业建设正常投入机制。积极筹措资金,设立学科专业专项基金,突出对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基地)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新专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设立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取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的负责人予以重奖,充分调动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3、建立完善与专业建设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强专业建设的规范管理,保证建设质量逐年提高。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的规章制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学校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定期召开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突出特色与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出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4、组织开展专业建设的定期自我评估工作。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方针,专业建设应对有关办学情况定期认真的自我评估,并提自评总结。总结应简要反映本专业自评工作的主要作法;总结建设的主要成绩或经验;反映出建设中存在的共性的或突出的问题;提出今后加强建设的具体措施。要客观、全面、简明地反映本专业为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营造优良育人环境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包括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情况。

上一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方向2014版)培养方案

关闭

  地 址:安顺开发区学院路25号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服务热线:0853-3459718 | 邮编:561000
办事指南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隐私说 | 版权声明 | 使用帮助 |
版权所有© 2012-2014 ICP090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