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正文

地理科学教学团队

2012年10月29日 09:38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我院“地理科学教学团队”是伴随着地理学专业的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富有协作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学团队。

该团队目前有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3人取得硕士学位、2人硕士在读,毕业于3所不同高校;35岁以下3人,36-45岁3人,46-55岁1人;团队有院级教学名师1名,院级学术带头人1人,院级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3人。学术梯队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保证了团队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持续性发展。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近几年来,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或参与完成院级教研课题1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9余篇,编写和主编教材2部。本团队教师近年来共主持承担了4项贵州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先后承担院级项目4余项。自2006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核心10篇。

教学团队带头人冯开禹教授,长期从事地理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上、科研上成果显著。主讲《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理》等专业课;出版《中学地理教学新论》专著1部;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主持和参加完成项目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相关专业论文20余篇。现任安顺市市管专家、贵州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院级教学名师及院级学术带头人。

教学团队是一个团结、敬业、奋进的团队,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推广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善,高度重视网络教学,不断积累网络教学资料,多门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反映良好。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所培养的学生质量达到省内同行专业的先进水平,满足时代需要,团队坚持“务实、创新”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追求新思想,创新新知识,拓展新领域,积累新技术,努力建立高起点、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创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学成果。

近年来,团队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教学工作研讨会、师生座谈会、观摩教学等一系列活动,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教学团队中老教师担当青年教师的导师,适时安排青年教师试讲、参与答疑、评卷、指导实验等基本教学环节,鼓励并带动青年教师参与教改和科研项目。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逐渐成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姓 名

冯开禹

出生年月

1958.8

参加工作时间

1975.7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民 族

侗族

性 别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

授予单位

贵州师大

授予时间

1985.6

高校教龄

17年

职 称

教授

行政职务

资环学院院长

联系地址、邮编

安顺市开发区学院路25号资环系,561000

电子邮件地址

Fkyu5822@163.com

校级及以上各级各类获奖情况

1999年9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

2009.8获安顺学院校级教学名师

2009.8获安顺学院学术带头人

2011年安顺市市管专家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1981.9-1985.6

贵州师大

地理系地理科学专业

1985.7-1993.7

石阡中学

地理教学

1993.8-今

安顺学院

地理教学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6人

姓 名

娄昭

年 龄

40

参加工作时间

1992.8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区域地理

高校教龄

17

职 称

副教授

职 务

安顺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姓 名

吕燕平

年 龄

40

参加工作时间

1992.8

最终学历(学位)

本科

专 业

旅游地理

高校教龄

17

职 称

副教授

职 务

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姓 名

李仕蓉

年 龄

35

参加工作时间

1997.8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区域经济

高校教龄

12

职 称

副教授

职 务

资环学院副院长

姓 名

喻琴

年 龄

31

参加工作时间

2001.8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高校教龄

8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教师

 

姓 名

杨静

年 龄

29

参加工作时间

2006.8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 业

环境科学

高校教龄

3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教师

 

 

姓 名

王家录

年 龄

40

参加工作时间

1986.8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高校教龄

3

职 称

讲师

职 务

 

姓 名

张磊

年 龄

29

参加工作时间

 

最终学历(学位)

博士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高校教龄

 

职 称

讲师

职 务

(根据人数复制、填写)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6年以来)

课程名称

授课人

起止时间

总课时

中国地理

冯开禹

1985-2013

72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冯开禹

2000-2013

360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冯开禹

1995-2013

432

人文地理

娄昭

1993-2013

324

世界地理

娄昭

1993-2013

720

旅游地理

吕燕平

1993-2013

594

贵州地理

吕燕平

1993-2013

216

地球概论

王家录

2006-2013

216

地貌学

王家录

2006-2013

216

气象气候学

杨静

2006-2013

216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主要教材的使用

中国地理

赵济陈传康;王静爱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面向21世纪教材

地球概论

金祖孟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地貌学

严钦尚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气象气候学

周淑贞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人文地理

赵 荣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面向21世纪教材

世界地理

杨青山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教材编写情况

中学地理教学新论

冯开禹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

冯开禹(主编)

杨静(参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校级及以上)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时间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实践

优秀教学成果

校级二等奖

2004年

《世界地理》教学研究

优秀教学成果

校级二等奖

2011年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

省级三等奖

省级三等奖

2013年

4、教学改革项目:

(2006年以来校级及以上,如精品课程、教改项目等,限10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与创新研究

2000元

安顺学院

2006.4—2007.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

16000元

省教育厅

2005-2007

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3000

省教育厅

2008.6-2009.10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团队设置特色

教学团队本着“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德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关注行业理论与技术新动向,努力建立高起点、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形成了结构合理,具有与专业紧密结合、科研促进教学、以老带新等特点的教学队伍。

1、高水平的成员队伍:形成以教学名师为团队带头人,老、中、青教学和学术骨干相结合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教为合理的,人员稳定,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学梯队。团队中有院级教学名师1人,院级学术带头人1人,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学历职称层次较高。

2、良好的年龄结构:团队中既有经验丰富的中年优秀教师,又有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教师,年龄集中在28—50岁之间,是一支年富力强并且经验丰富的梯队。

3、合理的知识结构: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等不同高校的相关专业,具有较好的学缘结构,团队中86%的教师具有8年以上教龄。

4、科学的建设机制:围绕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团队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提升制度,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机制,不断完善队伍的结构,提高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专业特色:

地理科学教学团队是我院地学人才培养基地的依托,得到学院及资环系的强有力支持,配备的任课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较高。该教学团队承担地理专业本科生地学类课程,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选修课。地理科学教学团队承担多门课程,授课本科生覆盖面较大。可见,该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课程特色:

课程结构优化。经过2009年新版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在课程结构上,突破原有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理论、应用、实践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程群结构体系,并特别强调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各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课程内容之间的划分与衔接更加完善,尤其是理论课与相关实验课的时间安排更加符合认知规律。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环节,钻研基础理论教学规律,引入现代地学知识内容,为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

课程建设推动了教学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地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理论体系创新:根据多年的地理学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改变了过去以适应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以资源调查和开发为目的而建立的,以强调土壤、植被、水文、气候、地形地貌以及资源分布为特征的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了适应现代社会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融入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以强调现代地理学理论新体系。

2、课程体系创新:在课程设置上,改变了过去以要素为模块,以部门地理学课程讲授为核心(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以知识掌握为评价标准的课程体系,建立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观树立为目标的全新的地理科学课程体系。

3、教法体系创新:在教学形式上,将讲授、讲座、实习、实验、讨论、座谈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讲座相结合,实验与实习相结合,认知与探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团队成员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学习和研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坚持地学前沿讲座,使学生了解更多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立主攻方向,有意识调整学习的侧重点,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想象力,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考核体系改革:将课堂讲授、实习实验、讲座讨论、科研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 “五二二一”教法新体系。采用目标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课程考试占50%、互动过程占30%、实习与科研训练占20%的“五三二”考核新体系。

5、大学与中学地理教学的互动:针对长期以来大学与中学地理教材和课程脱节和联系较少的状况,建立地理阶梯网站,设置BBS和答疑库,以实现大学与中学地理教学的互动。

6、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建立具有知识结构和学术风格交叉互补优势的师资体系。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中的特殊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注意调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强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改进、充实和提高实验设备、手段。实验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验证和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下,实现了五大转变:变以单一部门实习为主向部门综合实习与交叉综合型(学科交叉型等)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变以认知实习为主向认知实习与探索研究型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验证型实习为主转变为理论验证型实习与实际应用型实习相结合,密切同人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局地实习转变为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实习,从而加强学生的空间与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从单纯的野外实习变为课堂与课外、室内与室外、观察与实验、操作与制作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实习,各种形式的实习取长补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实习的效率。多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高。着力强化地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及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课堂强化模拟练习、课外操作训练、参加项目实训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教学实践活动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资源建设与网络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不断地更新,它在社会各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团队非常重视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灵活多样,采用板书与多媒体以及模型教具相结合的灵活教学形式;尝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先进教学设备以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丰富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利用校园网资源,实现了学生作业、实验报告、学习心得与讨论的网上交流,大大方便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2、搜集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络资源,并在本系网站发布。

3、图书资源:学校及我系拥有丰富的关于地理科学系列图书资源,订阅国内外有关刊物若干,电子阅览室外文刊物若干种。

4、结合多功能教学的特点、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及原理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呈现出来,降低了授课难度,加大了知识的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教学改革成果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教过。

1、多功能教学课件研制与教学探索。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实施,开发多功能课件。课件的开发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并实现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

2、地理科学教学团队较早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本团队十分重视3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开设了3S相关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的能力,而且在他们工作后也把该技术带到了中学,有效地促进了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的推广应用。

3、考试能够的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引导、激励作用,营造宽松的学习和考试氛围,突出学生在考试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和被动考试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就需要将考试融入学习的过程中,使考试成绩更能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将学习融入于考试过程中,通过考试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而不是一考了之。多年来一直对考试方法和考试方式进行了探索,采用了一些方式: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考场内(试卷考试)和考场外(开放性题目)相结合;实行教考分离。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著)题目

期刊名称、卷次

时间

贵州省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以安顺市为例(冯开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10月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特点(冯开禹)

安顺学院学报

2004年12月

论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冯开禹)

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7年6月

抓住机遇,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师专地理学科教材体系(冯开禹)

安顺师专学报

1999年3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材评述(冯开禹)

安顺学院学报

2009.4

GIS在《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娄昭)

《世界地理研究》

2009.9

高校《世界地理》课程整体结构优化探索(娄昭)

安顺学院学报

2008.4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及融合(师文惠)

安顺学院学报

2008.2

现代地理教学法评述(李仕蓉)

安顺师专学报

2006.4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近几年来,我系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的主体,为此,团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了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在专业水平和教学业务两方面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素质。

1、听课制度化

实行对新教师“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互相听课,团队听课,定期教学研讨、学生座谈等日常培养机制,并互相交流。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法活动,研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进修

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出去进修,以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外出进修培训学习,目前本团队青年教师均已获得硕士以上学历。

3、推行教师说课制度

推行教师说课制度,把对教师说课的要求从刚引进的青年教师推广到所有年轻教师,推广到所有承担新课程的教师。着重开展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师说课活动。要求凡担任核心课程的教师,不论其资历、年龄如何,必须在开课前进行说课,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青年教师说课大奖赛和学生的公开评议,形成一个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促进和约束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4、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并在科研和教学中对青年教师委以重任,将青年教师纳入到教学研究论文、教研著作的撰写工作中,使其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反馈整理相关论文、主编或参编教材,积极为其创造条件,加快成长的步伐,使青年教师很快胜任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快速提升,并成为地理科学教学与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目前本团队的青年教师均承担了一定的科学或教学研究任务,教学与科研素质正逐步得到提高。

5、实行科学的学科定位和专业定位

在凝炼学科方向的学科建设思路的指引下,指导青年教师把握自身在各自领域中的专业定位,并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和承担教学研究、纵、横向科研课题,并充分提供科研资源的支持(包括提供必备的硬软件环境、配合课题申报、提供课题承担和参与的机会、奖励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等)。

通过这些措施,团队对青年教师培养效果明显。青年教师已经或正在成为本团队的主要教学力量,教学组织方式生动有效,获得了本科学生的优良评价。另外,我们还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目前有一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两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校级及以上,限5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黄果树景区为例

8万

贵州省教育厅

2006.11—

黔中喀斯特文化研究

0.8万

安顺市委宣传部

2008.5—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以安顺市轿子山为例

0.2万

安顺学院

2008.5—

《安顺地戏系统调查》

10万

省文化厅

2008.4-2009.12

《地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建构性保护》

1.2万

省教育厅

2008.4-2009.12

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该团队“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理念,团队成员主持并参与了多个院级以上项目,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成果,其中《安顺屯堡—由地域文化向旅游文化经济文化的提升》获贵州省教育厅第二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

1、更新教材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一个特色是其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不断更新。近年来,本教学团队承担了多项院级以上项目,在项目研究中及时追踪学术前沿,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能及时把这些知识、数据和成果第一时间反映在教学中。如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及时更新有关湖泊湿地等的资料,在《中国地理》课程中及时更新我国经济建设、人口变化、区域开发等方面的情况等等。

2、开设新课程。多年来本教学团队一直探索如何把新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并先后开设了多门新课程,如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近年来,通过多次研讨,又新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课程。

3、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研究,通过与老师的一起研究与讨论,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思考和探索。通过科研,不仅提高了老师的专业水平,使老师紧跟地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将世界最新的理论、最新的科技和最新的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同时,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体会、成果和第一手的材料运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地理学教学,不仅内容新、方法新,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而且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和创新思想。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对教师的科研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以说教学和科研做到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5、科研平台的教学共享。我系古生物化石观察室、天文观测站、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关岭地质公园实习基地、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等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不仅为团队取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的科研实验室和实验仪器都向本科学生开放,在课堂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中,学生们通过这些实验设备了解到地理的最新实验方法,掌握了地理科学的实验技能。特别是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教学共享为我们开展本科生的研究性实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保障,提高了他们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兴趣和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一)教师队伍建设

1、引进人才,提升整体水平:针对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团队的实际,争取引进2-3名高水平教授,1-2名博士学位教师,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进一步提升团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进一步凸显地理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2、合理配备,优化教学队伍:进一步把握地理科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对团队进行结构调整,做到既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长、优势,又符合课程整体教学的要求,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合适的青年教师从事课程需要领域的教学工作,以保证团队在地理教学界具有良好、持续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3、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校际交流: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团队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参加他们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同时也不定期邀请其他的大学的师生到本系进行共同教学和共同实验、实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教学思路,提高团队的教学水平,也使我们的教学资源更好与他人共享,扩大团队的影响力。

(二)教材内容建设

当代地理科学是对传统地理学的一种革新,是用一种全新的思想和理论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跟踪和搜集国际学术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环境,我系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门地理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因此,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及时调整相关的内容和结构外,对教材的补充和更新工作也在进行过程中,努力建设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案例新的高水平系列教材。主编省级规划教材1-2部。

(三)方法、模式建设

改革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实践,大胆尝试多形式、多方法、多层次的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和不断改进,努力实现各形式互动交流、多元化方法体系,多层次教学模式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发挥我系科研、学科建设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地理科学实验、实习的投入,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及时增加和调整实验、实习项目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加研究性实验与实习的比重,配备和优化实验、实习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提升实验仪器和实习设备的先进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及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实行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教学方案、教学录像、教学研究、课程讲座等教学资源的网上开放,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坚持团队老中青“传帮带”结队、定期教研活动、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等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包括教学研究和教学论文奖励制度、师生联系制度、示范课常规化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质量。

(五)教学研究

未来5年内承担省教育厅教研课题2-3项,其中重点1项,校级教研课题5-6项,发表教研论文10篇以上。此外,坚持精品课程建设的常态化,不断丰富、完善现代自然地理精品课程的各项教学资源,计划在原资料库、试题库、教学视频库的基础上,增加图片库、影像库、案例库,同时,安排教师和研究生对讨论版进行及时跟踪,满足全国各院校师生的各种需求,进一步扩大精品课程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实现精品共享,丰富优质资源。

(六)科学研究

未来5年内争取申报成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省自然基金项目1-2项,省教育厅项目3-5项,其中重点1项,校级项目5-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

(七)网络资源

继续提高网络辅导体系的建设,包括增添更多的内容,提高趣味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习惯等。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辅导材料(包括计算机教学指导书、重难点释疑、典型题例及教学提纲等),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及学生课后复习,并实现网络化教学。提供更多的网络共享资源,供更多的同行交流探讨,让其他专业和学校的学生也能从网络上学习受益。

上一条:安顺学院资环学院教师信息一览表

关闭